天天刷微信易患抑郁症
编辑:张玑晴神 时间:2016-07-11 10:24
绝大多数人都有微信号,都会发朋友圈。沉迷朋友圈,有很多典型症状,其背后又有种种成因,一起来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你经常登录社交网络,不停查看各种更新信息吗?或者你只是偶尔在上面发发帖子?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患抑郁症的几率,是普通用户的2.7倍。
这项新的研究考察了年轻人常用的各社交网络,跟踪调查了1787个年龄在19-32岁之间的用户。他们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61分钟;平均每周访问社交媒体网站的次数是30次。这项研究还发现,在这1787个受访者中,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最多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最少的人的1.7倍。
对社交网络的研究已有先例。2013年,密歇根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国外某知名社交网络实际上“破坏”了年轻人的幸福感;而早在2009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过度使用这一社交网络,会让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患上抑郁症。
但是,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最新研究报告中,首席研究人员林卢怡称,尽管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很紧密,但是这种联系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这些人很可能是先有了抑郁症,然后才登录社交媒体,希望填补内心的空虚。”她在该大学的网站上说。但她也补充说,还有一种可能是,社交媒体导致了抑郁症,而抑郁症又导致人们更多地使用社交媒体。
匹兹堡大学媒体、技术和健康研究中心的主管布赖恩·普里马克博士称,并不是所有的社交媒体互动或使用情况都是一样的。“将来的研究应该考察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对抗性的,还是支持性的,并由此确定它们对于用户患抑郁症的影响。”他说。
成因一:虚荣心作祟
典型案例:支付宝晒账单、朋友圈晒步数
人际交往中常会出现攀比现象,比利益的差异、比身份的差异、比名誉的差异。一般来说人与人的差异小时、相对公平时的攀比会减弱;如果人与人的差异过大,攀比的可能性也会缩小。只有当人际间的旗鼓相当,实力悬殊不大时,攀比的可能性会加大,系数会提高。“我的花样生活”——2015年度支付宝个人账单活动远不及“我和微信的故事”火热,因为晒账单直接与金钱挂钩。也许你只是想分享一下财务使用情况,可能在别人的眼里你就是在秀优越,会遭到抵触。微信的数据分享使此次分享的差异化缩小,成为人人都能以此“炫耀”的一个关键点,使得这次活动成为了全民参与的一场运动。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虚荣心,大家对表扬或赞美都会有一种渴求。而清晰的数字更容易激起攀比的欲望。自己是第几位微信用户、有多少微信好友,一年收了多少个红包、去了多少个地方,获得了多少个赞,走了多少步……这些数据拿出来分享可以让大家对你有个整体认知度。收到的红包蛮多、获得的赞不少,对朋友圈里的朋友们来说,意味着你人缘很好。今年去的地方比较多,说明你有钱又有闲,又懂得体验生活,着实会让朋友们羡慕不已。
成因二:信息不对等
典型案例:“今天是腾讯老板马化腾生日”
“今天是腾讯老板马化腾的生日,只要把这个消息发给两个群,就能升4级,我已经试过了,10秒钟就能升4级,不相信也要试试,反正没坏处。今天是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的生日,送每人100Q币,要把本消息发两群以上,听说五个人都试了,真有100Q币,发4个群10秒以后再看看你的头像。”这段话是不是很熟悉?
你的一些常识,可能对于一些身边的朋友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因为转发的动机在于是否有价值,而不是是否绝对正确或是否有效。所以很多缺乏互联网基本常识的人都不会去求证这件事情,直接进行转发。但是更多的是出于对朋友们好心,这类人群中年人群占据大多数。
成因三:好奇害死猫
典型案例:做朋友圈测试信息被泄露
“测一测你的前世是谁”“测一测2016年你的时运”“测一测你未来的身价是多少”……微信朋友圈里的这些测试游戏您一定不陌生,很多人出于好奇会进行测试。殊不知,这些看似有趣的测试游戏其实暗藏玄机。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提醒,这类测试游戏可能会窃取测试者的个人信息,建议市民少玩这类测试游戏。
据市民杨先生介绍,他喜欢玩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种测试游戏,虽然测试结果并不可信,但因操作简单且有趣,他身边很多朋友都乐意玩。最近几天,他频频接到各种推销电话和广告短信,但他并没有办理过任何可能泄露自己个人信息的业务。仔细回想后,他觉得可能和玩微信朋友圈里的测试游戏有关,因为很多测试游戏都要求输入姓名、年龄、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
民警提醒,市民要提防这类测试游戏,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微信朋友圈里的任何游戏都要小心,尽量不要填写个人的真实姓名、手机号码,以防个人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