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抑郁症?
编辑:张玑晴神 时间:2016-07-18 09:38
最近听到“抑郁”这个词的频率有点高,似乎很多人都一下子懂得了许多心理专业的知识,还能给自己的状况来个“诊断”。抑郁,原本只是一个描述情绪低落、压抑的形容词,可人们提及的时候,往往自动在后面加了一个“症”字。更有自觉的人,一旦察觉自己状似百度描述的症状,顿觉自己额头已然贴了个标签,天哪,我得了抑郁症了。若关注下新闻,我们不时地还会听到某地某人因抑郁自杀的消息,于是大家都对这神秘莫测的“抑郁症”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
抑郁=抑郁症?
我们先来认识下“抑郁”吧。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烦恼、挫折并且得不到有效解决时,往往会出现悲伤、沮丧的情绪,这完全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根本谈不上什么疾病。某人因为某种明确的来自现实的原因(例如,失恋,考试失败等)而情绪低落,那么他只是出现了抑郁情绪,跟“抑郁症”八竿子都搭不到边。
那什么是“抑郁症”呢?
从医学角度来说,只有那些找不到现实客观原因,无端陷入情绪低落状态且不能自拔的情况才属于病态,那些由于身体内部某种未知的原因导致的情绪障碍,才被称之为抑郁症。有对应的现实原因的抑郁、沮丧、失落等情绪,就不属于抑郁症,若抑郁等情绪未及时排解或调整,持续抑郁造成的心境低落,万不必千丝万缕要扯上“抑郁症”呢。
30年前,较少有人患抑郁症,比例不到千分之一。如今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水平大大提高了,而患抑郁症的人数却在大大增多。真的是现在的人患病几率在增高?其实不然。
如今在相关医院,只要你情绪持续低落两周以上,都很可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于是,抑郁症患病率迅速攀升。据专家估计,在我国,每1百个人中就有8个以上的人患抑郁症,比30年前增加了100倍!心理压力大了会得抑郁症,遭受挫折了也会得抑郁症,甚至小时候被爸爸打过屁股也成了抑郁症的成因。霎时间,全民心理都变得脆弱起来。人人自危,担心自己不要成为下一个抑郁症患者。
为什么人们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了,心理医生增加了,可病人却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我们成功地让抑郁症患者增加了100倍!这难道是我们期待的结果吗?
一位多年从事精神科临床的医生表示,问题也许出在我们不恰当地降低了抑郁症的诊断门槛。抑郁症原本只是指一种医学意义上的疾病,可现如今却把很多本不属于医学范畴的社会心理问题都一股脑地纳入进来,这势必会造成“抑郁症”大量增加,而这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近几十年广泛深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成效的确是让抑郁症家喻户晓了,人们知道抑郁症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受损,甚至可导致自杀。对此,来自专业的建议就是“早发现、早治疗”。为了做到早发现,医生们越来越轻易地为患者下抑郁症诊断。更可怕的是,在网上可以方便地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谁都可以像填一份调查表一样轻易地为自己做出抑郁症诊断!
对真正的医学意义上的抑郁症人群而言,将抑郁症诊断扩大化,无疑是有助于患者“早诊断、早治疗”的。通过恰当的治疗,其中多数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可以大幅度降低抑郁症人群的自杀率。
可那些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冤大头们,他们的结局会如何?他们会背上“抑郁症”的十字架走很多年,甚至终生。很多人会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大量服用各种抗抑郁药,甚至抗精神病药。开始他们会沉浸在用药物改善自己情绪的期待之中,但不久就会发现,他们的情绪并未得到真正的改善(其实,只要有点正常逻辑思维能力的人都能想象,药物不能解决来自现实的困境,充其量只能起到暂时麻醉和掩盖的作用)。为了追求药物带来的“抗抑郁”效果,他们又会在医生的指导下不断加大药物剂量,增加药物品种,最后常常陷入一种两难的泥潭:为了追求更好的疗效,他们需要不断加量或换药,但药物的副作用又使他们不得不承受更大的痛苦。由于长期依靠药物维持“正常情绪”,他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会越来越差,稍有不顺就焦虑抑郁、生气发怒。就像长期待在空调房间的人适应外部温度的能力会下降一样,长期服用精神活性药物都可导致精神活动功能调节能力下降。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仅建议对重性抑郁(真正的医学意义上的抑郁症)长期用药。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而情绪低落时,迎难而上,通过与困难和挫折抗争,不仅可能战胜困难,还可以锻炼意志,改善情绪。当然也可以知难而退,保全自己,等待更好的时机。但一旦被贴上“抑郁症”的标签,将社会心理问题病理化,不仅不利于“患者”走出困境,还可能导致一部分人顺势躺倒,从此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人的帮助。如今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着高学历,但却被诊断为抑郁症后长期宅在家里啃老度日。如果谁要建议他们去工作,他们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有抑郁症!”最令人心痛的是,现在有很多初、高中学生由于学习上的失败而被诊断为抑郁症,这无疑会令他们的心理发育遭受极大的扭曲,最终可能真正毁掉了一生。抑郁≠抑郁症!
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请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抑郁症的标签,相信努力解决导致情绪低落的现实原因,才可能改变我们抑郁的状态。不要轻易为自己的放弃寻找“抑郁症”这样的借口,毕竟依靠药物是解决不了我们的现实问题的。
心理健康并不是意味着没有抑郁、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正因为我们正常,我们会正常地适应现实,去面对周围世界的一切,感知现实带来的痛苦。所以,存在一些负性体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是正常的。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恰恰不会轻易逃避现实,现实再残酷,我也要面对。生活生活,生来就努力活着!
哈哈,原来我依旧健康,只是最近有点抑郁,不是吗?